红色旅游苟坝,美丽乡愁花茂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助推“多彩贵州”建设发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路。8月5日下午,兰州理工大学“黔路行”LUT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贵州遵义苟坝和花茂村,了解当地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不惧炎热的天气,实践队员们走进苟坝村,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的苟坝会议就在这里召开。毛泽东提着马灯劝说周恩来等同志放弃攻占打鼓新场,这使中共中央红军再一次避免全军覆灭的危险。
图为兰州理工大学“黔路行”LUT实践团队员在红色苟坝合影。
在乡村振兴的带动下苟坝发展红色旅游业,使得许多农家美食如柴火鸡和特色茶饮毛尖茶,以及传统手工艺品陶笛,竹篮火热起来。实践队员们顺着新修的田间小道走进苟坝村,道路两旁有许多当地村民正在摆着小摊出售自己的商品,队员们走进了一家农家乐,当铺中正售卖着苗族竹篮和令郎满目的陶笛有海豚,鲤鱼,乌龟等形状实践队员们购买了几个陶笛,学习吹奏。当铺老板娘听队员们吹的五音不全,忍不住笑了,主动给队员们展示了一首比较简单的曲子。在老板娘的指导下队员们看着乐谱学习发音,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也能够演奏一曲了。实践队员通过询问得知这是他们自己手工编制的竹篮,精美结实。随后实践队员们采访了农家乐的当铺老板关于他眼中贵州近十年的发展变化。老板回忆到“十年前这里还只是偏僻、穷苦的小村落,道路也没有修好,出行也不方便。但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我们苟坝村发展起了红色旅游给村民们带来了许多就业岗位,习总书记也在2015年来到我们苟坝村,总书记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特别关心,问我们过的怎么样,有什么需要的。如今贵州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穷山僻壤,道路都逐渐完善了,我们的日子也过的很幸福。不过乡村旅游业并不能完全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许多村民还是主要以种植为主要工作,”他笑着对我们说。通过当铺老板的讲述,实践队员们感受到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贵州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为实践队员欣赏苗族竹篮。
随后实践队员们继续研学乡村振兴走进花茂村,花茂村原名荒茅村,原指穷乡僻壤之地,这里林地多,田土少,后改名花茂村,寓意着花繁叶茂。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征途中曾驻扎于此,这里紧邻著名的苟坝会议会址,过去的荒茅村村民收入微薄,村容村貌差,处处是土墙茅草房。随着乡村振兴等各项政策的落实,如今的花茂村,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花茂村的村民也都安居乐业,村容村貌也变得干净整结。
图为花茂村村容村貌一角。
深入花茂村,跟随“花茂人家”工作人员的脚步,实践队员们来到了古法造纸的地方,在讲解中得知“花茂人家”的主人叫张胜迪,2016年7月,致力于酱香文化的创作推广工作的他回到家乡花茂村白泥组,在此创办花茂人家商贸有限公司。该公司以古法造纸创新体验推广和相关产品生产及销售为主,秉承“习古法造纸,品酱香人生”的主题思想,以古法造纸为依托,围绕“一壶酒、一幅画、一盏灯、一把伞、一首歌”,致力于传承花茂村独具特色的土陶文化、长征文化和乡愁文化。据悉,近年来,大部分年轻人出现“务工难”,选择离开家乡就业。花茂村通过发展“红色旅游 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扩大对外宣传规模,吸引年轻人重返家乡创业,实现家门口就业,解决工作问题。除去古法造纸,“花茂人家”还发展了系列特色产品-纸浆压花画、油纸伞、笔记本、花茂酒等产品,通过线下实体店以及线上微店进行销售,多样的销售渠道,为花茂村未来产业发展添加动力。
图为“花茂人家”工作人员为实践队成员介绍古法造纸过程。
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更应该接过奋斗的接力棒,在实践中了解乡土中国,厚植农业情怀,发挥专业优势,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青春为底色,敢于作为,用责任和担当做画笔,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