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聂怡欣)畲族人民几乎家家酿酒,户户储酒,人人饮酒,所以在畲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中,长期传承下来的饮酒文化是其一大亮点。
7月7日,合肥工业大学“研学话传承,文旅兴互融”——“寻迹畲乡”暑期实践团队来到了宁国畲族乡千秋村,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游览文化园,初步了解畲族传统文化;参观红曲酒坊,学习畲乡红曲酒的酿造工艺流程;体验红曲酒的独特魅力,知晓红曲酒背后的故事。
图为文化园中对于红曲酒的介绍。通讯员 聂怡欣 摄。
畲族红曲酒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早在战国时期,为给部落里凯旋的勇士庆功,畲族人将一种长在小竹上的野生菌加到米酒中,产生胭脂般的喜庆颜色。这一习俗后来代代传承,凡逢喜事节庆,畲族家家户户都要酿上几缸红曲酒,客人上门先饮三杯,这个传统至今还保留着。
图为红曲酒坊外雕像。通讯员 聂怡欣摄。
酿造红曲酒的关键在于原料的选取,糯米、山泉水、红曲、糯米、优质白酒,看似简单的材料却需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制作。温度在酿造过程中也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红曲酒的酿造对于温度是较为敏感的,酿造温度需保持在20-30度之间。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将对发酵质量产生影响,太冷的时候不容易发酵而且需要加温,太热的时候发酵速度太快则容易发酸,酿酒不成反成醋。因此,一般于农历十月初十日前后开始酿造红曲酒,在此时酿造出的酒将颜色鲜红,口感清甜,馥郁的酒香中混合谷物的清新。
酿造红曲酒需要经过晾晒、拌曲、蒸饭、发酵、贮藏这一系列的工作,酿造好的红曲酒有着一种由米饭发酵而来的最原始的香味,具有醇香浓郁、清冽甘爽、回味悠长、饮后悠香无穷等特点。对于第一次喝红曲酒的人可能会说这酒的味道怪,有点酸,又有点苦,还有点甜。
但是喝过几次的人,就会爱上这怪怪的味道——这味道里,有畲族人民的热忱和淳朴,也有过年的热闹和温馨。
由于夏日炎炎,故实践团队无法亲身体验到红曲酒的酿造,但通过传承人高忠国的精心介绍,团队成员得以了解到红曲酒独有的酿造工艺流程以及各流程中的注意事项,体会到酿造的不易,感知到红曲酒的独特魅力,领略到红曲酒蕴藏的文化内涵。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红曲酒坊。通讯员 房嘉莉 摄。
红曲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唐代诗人李贺在《将进酒》中歌咏:“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大文豪苏轼品尝之余,以“小儿天台坐忘真,腊糟红曲寄驼蹄”赞之。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到,红曲有活血化淤、健脾暖胃之功效。红曲酒有通血脉、活经络、破血行药势、除风湿、厚肠胃、润皮肤、散温气、消宿食、御风寒的药理作用,是当地人的保健秘方。
在介绍过程中,传承人提到:“三碗红曲酒,抵碗人参汤”,这句话在畲族乡广为流传,强调了红曲酒在畲族人民心中的地位。在畲乡,妇女生小孩时,常用红曲酒代水来煮鸡蛋,使产妇恢复体力;劳作前后也必喝红曲酒,增强体力、舒筋活络。
畲族的魅力不仅在于鲜明的民族特色,更在于它坚持不舍的传承与发展。红曲酒的身影常驻于畲族人的内心,红曲酒的酿造也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畲民的口传心授,传承的酒香历经岁月沉淀与时代变迁,愈发醇厚。相信在畲族人民的坚持下,在青年学子的努力下,畲乡的红曲酒可以走出深山,沿袭千年的红曲酒酿造技艺会继续传承下去,甜甜的红曲酒会让畲乡更加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