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重要回信精神,响应“三下乡”号召,重庆大学“艺”见“李”乡实践团于7月19日前往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进行实地走访与调研,参观红色遗址,采访非遗传承人,了解当地非遗传承情况,并提出相关发展宣传策略,为更好促进当地文化传播与推广、推动构建和谐美丽乡村文化建设贡献青春之力。
实践团成员的第一站来到了陈独秀旧居。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据悉,陈独秀旧居为国家4A级景区,各项实物史料没有被时代发展影响、受到破坏,依然保存完好。景区文物的解说注释完备清晰,保留了物品的本真面貌。
在陈独秀旧居内,实践团成员深刻了解了陈独秀的思想,认真阅读了他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对传承革命基因和弘扬革命精神有了更加坚定的决心。
富有亲和力的面孔,伴随着热情洋溢的声音道来。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李市镇文化服务中心,对李市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德芳老师进行了采访。在与周老师的交流中,实践团成员进一步了解了李市山歌与旱龙舟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听到了传承人们为非遗传承作出的努力:在李市小学开设山歌课程,将李市山歌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谈起山歌,周老师难掩喜爱之色。在教导实践团成员演唱李市山歌时,周老师歌声穿透力极强,余音绕梁,让人沉醉于最质朴本真的李市山歌中。
实践团成员来到根藝坊玉雕工作室,对根雕手艺人漆相龙老师进行走访。通过了解,实践团成员学习到了很多根雕和玉雕的基本信息和更替规律,也感受到了漆老师对于雕刻的热爱。拿起玉石,眼中便只有玉石。在这里,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从他的手中创造呈现,引得无数外地客人慕名而来,也不断扩大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充分感受到了山歌、根雕等非遗文化的魅力,但同时也体会到了非遗传承的诸多问题,例如缺少年轻的传承人,大部分人不了解地方非遗文化等等。这更坚定了实践团成员仔细观察,认真体会,制作翔实精致的宣传资料,为当地非遗传承保护尽一份力的决心。同时,利用团队文艺特长,助力乡村振兴也是实践团此次前来李市镇的初心。积极投身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的浪潮,尽其所能地助力乡村振兴,作为重大青年投身重庆发展,这让实践团成员们感到光荣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