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工匠精神,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激励青年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学院实践团赴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开展“探访大国工程,锻造行业匠心”主题型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考察与访谈交流,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号召学生积极投身重大工程建设,实现以技能成才、以技能报国,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7月2日,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赴深圳社会实践团在学院团委2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走进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实践团在大国工程一线感悟科技力量,在对话行业前辈中传承匠心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科工”)隶属世界500强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钢结构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具备多项特级甲级资质,经营网络覆盖全国并拓展海外,制造年产能超120万吨居行业首位。承建众多“高、大、新”地标工程,创造多项国内钢结构施工纪录。企业研发实力强劲,拥有多项国家级奖项与专利,践行社会责任成果显著,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结构产业集团。
深圳实践团赴中建科工实践学习
01走访标杆项目,触摸建筑科技脉搏
上午,深圳实践团首先抵达深圳湾文化广场项目现场。作为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项目将成为创意设计的重要展示平台,其复杂的钢结构造型与绿色建造技术引发了深圳实践团成员的浓厚兴趣。项目负责人介绍,施工过程面临异形机构施工、清水混凝土施工、钢结构施工、幕墙施工等重难点攻克和亮点创新,这表明对设计精度要求极高,需精准把控构件拼接角度。同时,该项目通过“BIM+新技术+深化设计”形成最强大脑,以数字化建设高效推进“提升项目旅行约水平专项行动”的方针,生动诠释了“科技赋能建造”的实践路径。
深圳实践团在深圳湾文化广场项目调研
随后,深圳实践团前往中国钢结构博物馆。钢结构博物馆作为国内首个以钢结构为主题的专业展馆,深圳实践团成员跟随讲解员的步伐,以“走近钢结构、钢结构历史、钢结构科技、体验钢结构、钢结构未来”五大板块为脉络,系统学习了从古代木构到现代超高层钢结构的技术演进,直观感受到科技创新对工程建造的革命性推动。
深圳实践团在钢结构博物馆实践学习
在中建科工企业展厅,深圳实践团成员穿行于“铁骨仁心”文化长廊:沙盘展现从国内首座超高层钢结构建筑到海外地标工程的全球版图,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中建科工以科技匠心锻造大国工程的奋斗历程。
02对话校友前辈,汲取行业成长智慧
推开展厅与中建科工总部大楼相连的通道闸门,眼前骤然跃入的是充满未来感的城市大楼。冰冷的历史展陈与火热的现代科技在此无缝衔接,这种从建筑文明传承到前沿技术创新的视觉冲击与时空跨越,让深圳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钢铁结构承载的千年匠心与时代脉动,也揭开了与企业深度交流的序幕。
随后,深圳实践团成员采访了中建科工科技部副总经理、浙江大学建工学院优秀校友余佳亮。余学长从学习、求职、工作等方面分享了许多经验给学弟学妹们。他特别强调:“建工学子应跟随社会发展、跟上社会节奏,主动学习跨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深圳实践团采访优秀校友余佳亮
03对话行业先锋:从技术实践到人才培养的深度碰撞
座谈环节中,中建科工浙江公司党总副书记杜慧伟为深圳实践团成员进一步讲述了深圳湾项目智能化场景,生动展现了数字化转型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创新实践。公司人力资源部资深经理魏梦潇指出:“我们对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才有着差异化需求,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硕士生和本科生丰富的社会实践、实习经历及学生工作中的对外交流能力,都是企业高度关注的重点”。公司人力资源部业务经理王聪聪与学院学工办副主任、团委副书记王晓萌老师介绍双方情况并围绕行业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方向展开热烈交流,王聪聪经理同时还介绍了中建科工工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需求,强调“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座谈尾声,企业代表明确表达了与浙大建工学院深化合作的意愿。未来,双方将在技术研发、实习就业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致力于为建筑行业培育更多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青年人才,携手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深圳实践团在中建科工座谈交流
04探秘钢构智研院,展望产业升级方向
下午,深圳实践团前往中建钢构智能建造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建钢构智研院”),实地考察钢结构智能制造与建筑工业化前沿技术。在研发层和交付层,从“灵犀魔方”智能制造系统驱动全流程生产到焊接机器人、激光除锈机有序运转,工作人员演示了从模型到生产数据的一键转化过程,展现了“数字设计—智能生产—精准装配”的全产业链协同模式。
深圳实践团在中建钢构智研院调研学习
在座谈会上,中建钢构智研院办公室主任钟伟为深圳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中建钢构智研院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研发平台的定位与布局。他围绕行业前沿技术趋势、工作实习机会等话题,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答疑解惑。钟伟着重强调:“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求贤若渴。我们尤其鼓励建筑工程、土木等专业的学生拓宽知识边界,主动学习软件工程等交叉学科知识,以此提升自身在智能建造领域的竞争力。”智研院软件开发负责人王宁为我们讲述了“灵犀魔方”平台构建的初衷——打造覆盖设计、集成、执行、优化全场景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并提出“带领行业同行一起进步”的美好愿景。王宁表示,该平台不仅是技术成果的结晶,更是推动行业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这场思维碰撞不仅解答了“课本知识如何转化为工程能力”的困惑,更让深圳实践团成员们清晰看到建筑工业化浪潮中,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融合路径。
中建钢构智研院办公室主任钟伟
深圳实践团在中建钢构智研院座谈交流
一天的实践行程中,深圳实践团成员从深圳湾文化广场的钢结构骨架里看到了科技自立自强的硬核实力,从钢结构博物馆的历史脉络中读懂了行业传承的匠心精神,从智研院的智能产线中展望了建筑产业升级的未来图景。在未来的日子里,浙江大学建工学院“探访大国工程,锻造行业匠心”深圳实践团将继续深入国家重大工程现场,在实践中感悟“科技强国、工程为民”的时代使命。正如中建科工“铁骨仁心,钢构未来”的企业精神所昭示的,新一代建工学子将以钢铁般的意志锤炼专业本领,以仁者般的担当服务国家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文案|马杜嘉
摄影|刘辰瑞 何哲慧 徐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