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峡谷奇景,品乡韵人文——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解码泰宁寨下大峡谷与大田乡
【集美大学海外教育学院7月2日讯】(通讯员:李硕阁 刘伟琦)为解锁自然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新认知,社会实践队奔赴福建泰宁,走进寨下大峡谷与大田乡,以“对话地质年轮,洞察生态密码,探寻人文根脉”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
地质课堂:触摸峡谷的“成长轨迹”
踏入峡谷,线谷展板前的讲解揭开“峡谷童年”的面纱:西北向裂隙经流水侵蚀,1-2米宽的狭缝正以“慢镜头”演示地貌演化。队员们俯身丈量底宽,仰头眺望40 -70米高的崖壁,惊叹“原来峡谷是从裂缝里‘长’出来的”。
行至天穹岩,垂直水流的浸润冲蚀、岩层“湿胀干缩”的风化剥离,让岩壁生出层层嵌套的凹洞。“像叠起来的碗!”一位学生的比喻,生动解码地质作用的“雕刻魔法”。而金龟爬壁(张裂体)的倾斜岩体,因“欲倒未倒”的姿态成为焦点——重力与节理的博弈,造就了这处惊险又神奇的地质奇观。
生态观察:聆听草木的“生存智慧”
在花榈木标识牌前展开“物种保护课”:作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这株常绿乔木以“灰黄色绒毛”“奇数羽状复叶”标注独特身份,其分布跨长江以南至越南的轨迹,更折射生态系统的关联。队员们轻触叶片,对照展板辨识特征,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观察中,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珍贵价值。
人文交融:邂逅符号里的“乡土情怀”
一顶斗笠造型的景观牌,成为人文思考的触点。“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诗意文字将乡土意象与自然场景交织,有学生感慨:“原来峡谷里的符号,也藏着故乡的温度。”从地质机理到文化符号,自然与人文的共振,让研学更添厚重。
大田乡寻迹:回溯红色与非遗的“岁月脉络”
走进大田乡,红色文化与非遗传承交相辉映。这里作为著名革命老区、中央苏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众多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足迹,2017年大田村获评三明市第二批“中央红军村”。少年红军展览馆依托红色资源,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太和堂作为大田区、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见证往昔革命岁月,成为红色历史展示窗口。
非遗传承同样亮眼,大田蚯蚓灯俗称“桥灯”,是元宵民俗重头戏。每年农历14 - 15日,明亮灯组化作长龙,穿梭街巷田间,锣鼓声里,灯身动静间寄寓风调雨顺祈愿。其传承人黄茂生深耕多年,让这一非遗项目活力尽显。非遗传习点以黄茂生家庭院为依托,开展非遗讲解、制作体验,守护传统手工艺,营造全民参与传承的浓厚氛围。“乡愁供销社”陈列老物件,唤起怀旧情怀,成为乡土文化传承载体。
自然与人文在此共振,让研学满溢厚重感。寨下大峡谷与大田乡,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活教材”。地质演化奥秘、生态共生智慧、红色传承温度、非遗守护情怀,教会我们敬畏与理解自然人文。此次实践,解码丹霞地貌“演化密码”,也让“绿水青山”生态理念、红色非遗传承精神,在观察思辨中深植于心,激励我们以青春力量讲好自然人文故事,守护这份珍贵馈赠。
作者:李硕阁 刘伟琦 来源:集美大学“同心筑梦”社会实践队